周晓艳,女,安徽阜阳人,2022级康复治疗技术(军士)1班学生,共青团员,曾担任白求恩便民医疗服务队副队长,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金奖、“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儿童康复技能赛项决赛二等奖等国家级荣誉3项、市级各类荣誉4项、院校级各类荣誉20余项。
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有人追寻安稳,有人向往远方,而她却毅然选择了一条交织着白衣与迷彩的独特道路。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她的内心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定。她深知,这个选择将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一边是医学殿堂的神圣召唤,一边是绿色军营的热血梦想,她没有丝毫犹豫,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定向培养生)填在了志愿表的前列,从此踏上了一条融合医者与军人使命的不凡征程。
一、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白衣和迷彩的双重使命
初入康复治疗技术军士班时,她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却也被迷茫所笼罩。面对康复医学这个全新领域,那些复杂的医学术语和康复理论,如同横亘在她面前的重重高山。可内心的坚毅与担当,不允许她有丝毫退缩。她不断思索,如何将军人的责任融入康复治疗师的使命之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对扫雷英雄杜富国在西南医院做康复的采访。视频里,杜富国即便失去了双眼和双手,却依旧乐观坚强,他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对未来的期许,都深深触动着她。更让她难以忘怀的,是医护人员围绕在杜富国身边,耐心细致地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用专业与爱,帮助英雄一步步重拾生活信心。那一刻,她茅塞顿开,“医路军心”的信念在她心中悄然扎根。她深知,军人在保家卫国时无畏冲锋,而自己要用所学为受伤军人的康复之路保驾护航。
二、勤学苦练,医路求索,以汗水浇灌医学梦想
康复医学的学习之路布满荆棘。解剖学中人体复杂的肌肉、骨骼和神经分布,常常让她感到力不从心。但她没有放弃,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解剖视频,对着模型一次次地辨认结构。遇到不懂的地方,她主动向老师请教,和同学激烈讨论。临床技能训练时,为了掌握精准的康复手法,她在同学身上反复练习,感受力度和角度的变化,常常练到手臂酸痛。她深知,知识是强军之基,技能是胜战之本。她积极参加了世界职业院校康复技能大赛,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准备,不仅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更在实践中锤炼了自我,实现了从“知”到“行”的跨越。
三、诚信友善,以心换心,用真诚赢得信任与尊重
在校园里,她和同学们互帮互助。当同学在康复评定课程上对量表的使用有疑问时,她会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耐心地为同学讲解,分享学习资料,大家一起进步。老师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让她受益匪浅,她积极与老师交流学习中的困惑,老师们总是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助力她在专业道路上不断成长。
在医院里,她面对患者始终保持真诚和耐心。她在实习期间遇到了一位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老爷爷。起初,老爷爷因术后疼痛和对康复效果的担忧,十分抗拒康复训练。她十分理解老爷爷的心情,每天都会耐心地坐在他床边,给他讲述康复成功的案例,安抚他的情绪。在日常交流中,她认真倾听老爷爷的每一句话,解答他的每一个疑问,让老爷爷感受到尊重和关怀。
四、实践奉献,责任担当,从校园到病房的成长之路
她始终坚守着医学生救死扶伤、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观,积极投身于学校各个部门以及学生会组织发起的各类活动之中。无论是社区义诊,为居民们提供免费的医疗咨询和检查;还是关爱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她都全力以赴,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为他人带去温暖和帮助。
实习的日子里,她将课堂所学充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在为老年患者制定康复计划时,她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情况和恢复进度,精心设计每一个训练环节,从简单的关节活动到逐渐增加的负重练习,每一步都严谨细致。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在康复方案的个性化调整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于是,她更加努力地学习,查阅大量资料,向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请教,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了未来要在个性化康复治疗方向深入发展。
五、未来可期,青春无悔:以军魂医心书写无悔青春
三年转瞬,她破茧成蝶,往昔初入校园的懵懂被如今的沉稳干练取代。她以扎实专业为笔,军人担当为墨,书写着独属于自己的成长史诗。
展望前路,她步履坚定,以军魂医心为指引,在康复之路上昂首迈进。她矢志深耕前沿康复技术,让精湛医术成为患者康复的有力支撑;针对部队战士的伤痛难题,凭借所学,为他们精准定制康复方案,助力战士重振雄风,重返战场。
她深知,这不仅是个人理想的奔赴,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她将以青春为注,在康复医学领域绽放芳华,让奉献的光芒照亮更多生命的前路,续写属于自己的璀璨华章。

辅导员点评:周晓艳同学思想素质过硬,志向远大,学习努力刻苦,成绩优秀,苦练专业本领,多次参与大型赛事,为学校争取较多荣誉,立志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为部队服务,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